夏日的晨曦穿過森森的古木,北京天壇公園的一角,一個個小空地上,散布著十多位晨練的老人,他們手中的空竹上下翻飛。胡同里,一家豆汁店的門前,坐滿了熟悉的食客,對面的樹蔭下,幾個吃完早點的大爺,沉浸在楚河漢界的“廝殺”中……
這是北京最尋常不過的一個早晨,卻又是不尋常的一個早晨,那些早起鍛煉的老人身上,凝聚著這座古都中,千百年來最宏大的歷史和最瑣碎的生活,也傳承著人們千百年不絕的記憶,這些記憶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非物質文化遺產。
曾賴以謀生的空竹,變成市民鍛煉項目
“抖空竹是北京技藝,有600年歷史,出了名的易學難精?!?月21日,北京空竹博物館館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抖空竹技藝的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李連元對新京報記者說,“學空竹上手容易,記住一些特定的動作,就可以讓空竹轉起來,但真要玩得好,得下功夫?!?/p>
75歲的李連元,練空竹已經70年。四五歲的時候,他跟著爺爺奶奶在天橋擺攤賣茶湯,空竹就是招徠顧客的工具,“我爺爺老說,聲響人聚,好做生意。那個年頭,抖空竹是為了營生,要抖得好,抖得巧。空竹有大小哨,大哨低音,沉穩(wěn)厚重,小哨高音,激越昂揚,大哨小哨齊鳴,遠近的客人就圍上來了?!?/p>
北京是一座非遺之城,數千年建城史,鑄造了這座城市恢弘壯麗的文化底蘊,也留下了許許多多手藝人謀生傳家的技藝,李連元曾經撂地攤的天橋,是集大成之地,摜跤藝術、北京評書,廟會里的糖人、兔爺、風箏……都是手藝人們代代相傳、養(yǎng)家糊口的拿手本領。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曾經的手藝,不再是賴以謀生的手段、秘而不傳的絕技,變成了人們休閑娛樂的工具,也變成了歷史的遺產,出現(xiàn)在一條條最普通不過的街道中,在一個個清晨鍛煉的老人身上,也出現(xiàn)在他們買菜的小拖車和新鮮蔬菜混在一起的空竹、扇子、棋子中。
他們或許并不是非遺的傳承人,只是北京兩千多萬人中最普通的一員,他們玩空竹、放風箏、練太極,也不再是為養(yǎng)家糊口,而只是因為喜歡。
“就好像空竹,響起來聲音極美,孩子們感受純真的歡樂,大人們回味生活的美好,抖的人,看的人,聽的人,各有所得,各樂其樂。”李連元說。
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代表人之后,李連元發(fā)現(xiàn),原本傳自北京的空竹,其實早就傳遍各地了。十多年來,他走進校園、走進社區(qū),展示技藝,也傳承文化。如今,他已經有三十多位弟子,這些弟子們來自天南海北,學成后又分散四方,把老北京的絕活兒,帶到了全國?!胺沁z不是排他的,不是學了這個,就只能干這個,完全可以當做業(yè)余愛好,而且還能寓教于樂,和學習、生活相互促進?!?/p>
多元來自于融合,也來自于開放,這種開放,在今天依然得以保持,2020年發(fā)布實施的《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fā)展工程實施方案》中提出,支持外地非遺在北京傳播,并對特定項目給予資助。“在過去,北京的文化中,市井文化和源自宮廷的文化并存,本地文化和全國各地的文化交匯,造就了北京文化獨有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到今天,這種特性還在不斷放大,不斷地豐富著這個文化中心、非遺之城的內容?!北本┟袼讓W會會長高巍說。
融入生活的節(jié)氣,是古今共通的文化
“幾百年前的北京人,生活中耳濡目染的東西,如今還在市井中流傳?!苯┠陙?,高巍一直在嘗試探索和挖掘各種非遺項目背后的文化和傳承,“北京有上萬種非遺項目,其中大部分,都是千百年生活經驗和記憶的積累與結合?;蛟S有些非遺項目確實因為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變得漸漸遙遠,但還有許多仍舊滲透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p>
前門大街,北京非遺的另一個集散地,這里匯集著最多的老字號,在過去的歲月里,曾經占領著人們的衣食住行,布鞋、綢緞、醬菜,在榮寶齋中,人們可以近距離感受“木板水印”里流傳千古的圖畫,在吳裕泰,“茉莉花茶”的制作技藝隨時可以觀摩和學習。走在大街上,路邊的銅雕,或許就是一位身負絕藝的傳承人的作品,踏進一間門臉,或許就能邂逅一件精美絕倫的景泰藍……
如果從永定門往北,就能發(fā)現(xiàn),沿著永定河岸,一條狹長的綠化帶中,有二十四個潔白高大的石柱矗立在河邊,這是新建的“二十四節(jié)氣公園”,每一個柱子,代表著一個節(jié)氣,銘刻著節(jié)氣的源頭、文化、習俗、詩文等。
二十四節(jié)氣是古老的農耕文化,然而,這些源自上千年前的農耕經驗,在二十一世紀的大都市中,仍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懊恳粋€北京人,在立春的那一天,都要買一份春餅回家,在立秋時節(jié),要吃一頓羊肉?!币恢币詠?,高巍都在各種各樣的地方講述二十四節(jié)氣的意義,“二十四節(jié)氣不止是農耕氣象的節(jié)點,也是中國人言行舉止、飲食起居都和自然相和諧的理念結晶,人們通過感知,切身體會到自然規(guī)律的偉大,發(fā)自內心的敬畏、感恩,形成了知天畏天,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迫切愿望。這一點,今天的人們其實更加需要?!?/p>
2016年,二十四節(jié)氣正式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登上了冬奧會開幕式,向世界展示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和文明,時間和空間交融在了一起,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越來越多地影響著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高巍覺得,在這個極速變化的現(xiàn)代社會中,有些東西卻始終沒變。
古老悠久的非遺,也可以青春時尚
北京是一座古都,也是一座現(xiàn)代大都市,它是古老的,也是時尚的。古典和現(xiàn)代互為表里,融合無間。
就在天壇公園旁邊不遠處,一條狹窄的胡同中,一座廢棄的工廠被改造成了一座非遺文化展示園。園區(qū)中的一個小小工作室,吳氏京繡傳承人劉曉燕就在這里工作。
劉曉燕并不是傳統(tǒng)的手藝學徒,而是一位服裝設計專業(yè)的大學生,還做過游戲插畫師,直到她接觸京繡之后,才開始拜師學藝,成為吳氏京繡的第五代傳承人。
和人們印象中的老手藝人不同,這個年輕的傳承人,總是在尋找新的表達方式,總是在琢磨年輕人的喜好。
“傳統(tǒng)的文化,是創(chuàng)意的資源?!边@句看起來簡單的話,做起來并不容易。
劉曉燕嘗試過很多創(chuàng)新,最終,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把傳統(tǒng)的京繡,和現(xiàn)代飾品結合起來,原本就極盡精巧的刺繡,被濃縮在一個個小小的飾品中,耳環(huán)、胸針、掛墜、擺件……
劉曉燕有幾件得意的作品,比如一對徑不及寸的小小耳墜上,雙面繡著千里江山的圖案,在一次漢服愛好者聚會中,被喜歡傳統(tǒng)文化的年輕人發(fā)現(xiàn),一時風傳。
劉曉燕也在不斷地嘗試尋找更貼合時事的題材,疫情期間,她在直播間里教大家用京繡的方式,繡出“綠碼”圖案,這種簡單易行的刺繡,讓許多觀眾開始動手自己繡一個“綠碼掛件”。
在更廣闊的范圍中,類似的嘗試正在變得越來越多,比如故宮的文創(chuàng)產品,每出新品,總會在網上形成熱潮,前門大街上,年輕的傳承者們,在不斷嘗試新的創(chuàng)作,把古老的技藝和文化,變成新的“國潮”。
走上世界的舞臺,他們把北京故事播向遠方
在這座城市中,非遺的“接班人”,還囊括了五湖四海的朋友們,非遺的影響范圍,也輻射向更廣闊的世界。
在中國定居已經20多年的比利時設計師翠翠,是一位特別的非遺傳承者,或者說非遺追尋者。
年輕時,翠翠喜歡上世界各國的非遺文化,一度走遍全球,追尋那些留在時光里的技藝,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第一次來到中國?!跋嘛w機后,第一次看到北京,我就告訴自己,這是我要找的地方?!?/p>
二十多年中,翠翠學習了很多非遺技藝,她在北京學習內畫技藝,發(fā)現(xiàn),北京原來有數百位精通內畫的人。翠翠在貴州呆了很多年,學習苗繡,學習苗語,也學習苗族一切的文化,如今她在北京建立了工作室,把許許多多她曾遇到的、學會的技藝,用在她的設計上,推薦給世界各地的人們。
李連元和他的空竹,也同樣走出了北京,走出了中國,到世界各地展演。李連元擅長異型空竹,酒瓶、杯蓋、小凳子、足球、西瓜、啤酒桶,裝上一個軸承,他就能讓它們在空中跳舞。他還可以用魚竿抖出“盤絲空竹”,每次在國外演出的時候,都能引來無數驚嘆。
而剛剛過去不久的北京冬奧會,更有許許多多的非遺技藝,展示在世界面前,比如源于燈籠的“雪容融”、海派絨線編結技藝編成的花束。還有北京奧運金牌所使用的“金鑲玉”技藝,這是北京獨有的非遺傳承,這些非遺元素,在舉世矚目的大會上,以震撼人心的方式,傳播到全球各國,也把北京的故事,中國的故事,講給整個世界聽。
對話
北京市文旅局非遺處處長張遷:
非遺是一張永恒的金名片
新京報:能否介紹一下北京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情況?
張遷: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據普查,全市非遺資源有12000余項,共有京劇、昆曲等12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1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03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1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42位。
新京報:作為首都和文化中心,北京的非遺有何獨有的特點?
張遷:北京非遺的特點,可以用“頂天立地”來形容。頂天,指的是許多非遺源自過去的宮廷,這些技藝被一代代手藝人精心打磨,精益求精,技藝水平、文化水平、藝術修養(yǎng)達到了極高的層次。立地,指的是許多非遺和百姓最普通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衣食住行、休閑娛樂中,都有非遺,布鞋、醬菜、相聲、評書之類。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非遺技藝、文化,本身是生于生活、長于生活,也發(fā)展于生活,直到今天,還在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新京報:在保護和傳承方面,北京有哪些獨到的經驗?
張遷:2019年,北京出臺并實施了《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涉及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與保存、代表性項目名錄、傳承與分類保護、傳播與發(fā)展、法律責任等各個方面。為完善與《條例》相配套的政策體系,2019年,北京市文旅局與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共同出臺《北京市傳統(tǒng)工藝振興實施意見》。2020年北京市文旅局與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局聯(lián)合印發(fā)《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fā)展工程實施方案》;2021年,北京市文旅局出臺了《北京市曲藝傳承發(fā)展實施計劃》。目前正在形成以《條例》為基礎、“非遺項目-傳承人群-保護實體-宣傳展示”等內容全覆蓋的配套政策,支撐完善非遺保護工作體系。
新京報:社會在不斷發(fā)展,人們的審美也在變化,在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方面,北京有哪些做法和成果?
張遷:人們往往覺得,非遺傳承人年齡都很大,技藝也是老一套。確實,許多技藝往往傳承百年以上,一個人要掌握,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積累。但這并不意味著缺乏年輕的傳承者,尤其是許多和生活結合很緊密的非遺技藝,比如中醫(yī)藥方面的,再如和衣食住行等相關的,有很多受過非常好的教育、且熟練掌握現(xiàn)代傳播技術的年輕人,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開拓。
新京報:你認為在北京未來的建設和發(fā)展中,非遺文化能夠起到怎樣的作用?
張遷:非遺保護的核心的是人,既保護有物理層面的技術,也保護傳承千百年的記憶。我認為,北京的非遺未來一定會大發(fā)展、大繁榮。原因有三。第一,北京在文化方面有廣闊的空間和機會,這是北京作為文化中心獨特的優(yōu)勢。第二,北京聚居了全國各地的人才,具有人才優(yōu)勢。第三,北京有更好的智力優(yōu)勢,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美院等,很多高校都有專門的研究者、有相關的專業(yè)或者培訓。不僅可以幫助北京的非遺發(fā)展,也在不斷幫助對口幫扶的地方發(fā)展非遺文化、非遺產業(yè),包括青海玉樹、新疆和田、湖北竹溪等。對北京來說,豐富的非遺文化,是一個永恒的金名片,是代代相傳的精神文化。在未來,北京會以人才培養(yǎng)為中心,充分利用北京各個方面的優(yōu)勢資源,繼續(xù)打造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北京樣本。(周懷宗)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