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贝禾靵砹耍瑯淙~綠了,花朵綻放了,一些景區(qū)在確保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分區(qū)分級,有序開放。新華網(wǎng)旅游頻道推出《“疫”后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大型融媒體專題,關(guān)注景區(qū)有序開放,展示華夏最美春色。

嶧山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省級地質(zhì)公園。位于孟子故里鄒城市城南10公里。與“五岳獨尊”的泰山南北對峙,又有“小岱宗”之稱。屬花崗巖構(gòu)成的山岳型自然風(fēng)景區(qū),素有“天下奇石第一山”之美譽。
嶧山海拔582.8米,周長10公里許,只及泰山三分之一多。但它以其怪石疊積、象形透剔、洞穴幽邃、靈泉噴涌,集泰山之雄偉、黃山之秀奇,華山之險峻于一身,與岱宗爭奇斗艷,從而博得“靈通泰岱”“鄒魯秀靈”“衍岱鐘靈”之美譽。
嶧山人文歷史悠久。嶧山是中國九大歷史文化名山之一。嶧山山麓至今保存著野店遺址和春秋邾國故城遺址。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孔子曾在嶧山講學(xué),《孟子·盡心上》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睎|山,即指嶧山。其后,李斯、劉邦、劉秀、曹操、王安石、朱元璋、乾隆等帝王將相,孟子、司馬遷、李白、杜甫、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陸游、徐霞客、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文豪名擘等都曾登臨攬勝。《書經(jīng)》《詩經(jīng)》《史記》《太平御覽》等歷史典籍中對此多有記載。
嶧山人文景觀豐富。眾多歷史名人的親臨,留下了許多瑰麗的詩文墨寶、碑碣石刻,形成了豐富的文化積存,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文化光彩。據(jù)統(tǒng)計,嶧山現(xiàn)存的摩崖刻石和歷史碑碣達三百多處。其中著名的“秦嶧山碑”,是歷代研究中國書法的珍品。嶧陽、孤桐、子思、春秋“四大書院”,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嶧山文化底蘊深厚。地處孔孟之鄉(xiāng),加上歷代歷史名人的垂青,眾多的歷史碑碣,給嶧山打上了很深的儒家文化烙印,被世人譽為“儒家文化第一山”。山上眾多的廟庵道觀、摩崖刻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釋、道文化。
嶧山自然風(fēng)光秀美。嶧山為奇特的石蛋地貌,山上的花崗巖巨型石蛋群、華麗的石柱林及奇形怪狀的花崗巖滾石形成各種天然群雕。嶧山的石美。海蝕石參差嶙峋、玲瓏剔透,怪石數(shù)不勝數(shù),如龜、如魚、如兔、如丸,五巧石、駱駝石、鸚鵡石……惟妙惟肖。嶧山的洞穴、泉水美。據(jù)考察,嶧山有名洞穴144個。諸洞大如廣庭、小如斗室、縱橫通達、曲徑通幽、深邃莫測;且洞穴多有泉水,每每東北風(fēng)起,百泉涌漲,云氣洶涌,“嶧山戴帽、大雨來到”,其情景尤似仙山。
(責(zé)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