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孩子在學習,我家這個‘小神獸’在玩樂高”,“快臨考了,本來認真刷題的孩子突然對著詩句又打又罵”……又到期末,面對期末考試,孩子們有不同的表現(xiàn),家長看著干著急又不知如何應對。家長想成為孩子的助力,怎么做才是合適的呢?聽心理老師怎么說。
考試季,家里的氣氛有點微妙
“孩子小學三年級,看到別的家長在朋友圈發(fā)自家孩子周末為了備考在積極復習的照片甚至學習筆記,再回頭看看自己家中這個還在聽故事玩樂高的‘小神獸’,真不知道該如何跟他討論考試的事……”
“我家孩子今年初二,過去的這兩周幾乎每天都在刷題中度過??斓娇荚嚫?,卻開始變得暴躁,對著試卷又打又罵,樣子挺嚇人,不知道可以怎么幫助他!”
“高中的娃了,復習迎考階段突然撂挑子不干了,躺在床上玩手機,飯也不怎么想吃,就是捧著手機在網上游蕩,一提學習他就來氣,家里的氣氛很微妙,我們都不敢輕易開口,可是心里真是著急??!”
拿著家長的問題去請教陶老師工作站秦淮分站志愿者、南京三中文昌初中專職心理老師王雁,王老師看了三位讀者的提問真的感慨:學習、考試確實是牽制家庭關系的重要因素,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更何況到了期末考試季,可以說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的孩子風輕云淡,考試于我如浮云;有的孩子焦慮爆表,或戰(zhàn)斗或逃避,都是在應對他們目前所面臨的壓力。
想為孩子助力,先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風吹草動也會讓家長時刻如履薄冰,其實考前我們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那么家長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為孩子助力呢?王老師有以下建議:
首先,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不要做被嚇壞的“第二只小雞”。
《游戲力》的作者勞倫斯·科恩曾做過兩只小雞的實驗,他是這樣描述實驗過程的:第一步,抓起初生幾天的小雞,一只一只捧起,死死地盯著它們的眼睛,就像老鷹盯上獵物一樣,等把它們放下它們就會在地上裝死,大約1分鐘,之后又自在地四處溜達。第二步,同時嚇唬兩只小雞,結果它們一起裝死,大約持續(xù)了5分鐘左右。最后,嚇唬一只雞的同時,讓另外的小雞在周邊閑逛,結果被嚇的這只僅僅在地上躺了幾秒就蹦起來了。
復習迎考階段,如果父母能夠穩(wěn)定淡定,那么孩子一定會接收到該信號,同樣也能穩(wěn)定淡定地應對復習和考試。作為父母我們一方面會因為孩子復習功課著急上火,另一方面還會擔心孩子的身體是否能吃得消。這些焦慮狀態(tài)也都是正常的,需要我們有所覺察并適當控制,不在孩子耳邊不停嘮叨施加壓力。當我們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的話會發(fā)現(xiàn):沒有哪一個孩子不愿意取得好成績。尤其是年終的期末考試,他們也希望拿到一個漂亮的成績,如同我們期待拿到一份滿意的年終獎一樣。
其次,理解尊重和接納孩子的當下。
想想看,孩子們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起早貪黑,體力和精力都有很大的付出。一個學期能夠健健康康地堅持下來,又要學有所得,對每一個孩子來說,他們都盡力了。
也許我們作為成年人更容易看到他們有很多漏洞需要修補,甚至會覺得他們不夠努力,但這時候我們往往是用一個成年人的思維在評價我們的孩子。在他們青春年少的時光中,學習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我們也需要了解他們也有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其他同樣重要的需求。
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考前階段理解、尊重甚至接納孩子當前的狀態(tài)對于他們來說就是最好的支持和愛。這時候一定不要翻舊賬,或者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羞辱自己的寶貝。
也許有的孩子在考前因為焦慮會有很多“迷信”的小舉動,比如:一定要吃兩個雞蛋、一根油條,或者想穿某個顏色的衣服,如果條件允許就滿足他,如果條件不允許就肯定孩子的美好愿望。這些行為對于考試是一個非常積極的自我暗示。
第三,做好后勤,正常生活。
復習和考試階段應注重孩子的休息和營養(yǎng),做好適當?shù)暮笄诠ぷ?,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但是沒必要因為考試就過度調整家庭的安排和計劃,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也可以降低孩子的學習壓力以及父母的過高期待。不特別強調或者刻意關注,孩子就不需要去主動或者被動適應家庭的一些變化和調整。
最后,需要我們家長牢記幾句話:1.比分數(shù)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2.經常鼓勵和肯定孩子,一定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3.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我們的孩子;4.擁抱和愛給再多都不嫌多; 5.幸福和睦的家庭關系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王老師表示,其實,無論是復習迎考還是考試過程中,孩子的焦慮都不會一下子緩解,尤其是考試過程中發(fā)揮不太理想的話,可能會有一些煩躁、放棄的狀態(tài)出現(xiàn)。這時候就是發(fā)揮我們家長重要作用的時候了。先不要慌,接納孩子的情緒狀態(tài),做好安撫工作。一句安慰的話,一個有力量的擁抱,一個充滿愛的眼神都可以讓孩子穩(wěn)穩(wěn)地向前。(王睿)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