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想到的最好畢業(yè)禮物,就是把在建大的時光寫成連載。”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專業(yè)2019屆畢業(yè)生張懿文在豆瓣上發(fā)表的長文《我與建筑的故事》“火”了。
“文采蠻好,故事完整”“很羨慕這種熱情與執(zhí)行力”“大一建筑新生受益匪淺”……在豆瓣回應區(qū),網(wǎng)友紛紛留言。
“目前,轉(zhuǎn)載量已有8000多次,閱讀量和收藏量都超過了預期?!睆堒参男χf。文章發(fā)表后,她會不時收到建筑圈朋友的鼓勵,很多人都說從她的文字中獲得了啟迪,開始重新思考目前學習的過程和建筑的意義。
張懿文的任課教師——文章中提到的“擁有有趣靈魂”的“白玉蘭”老師,也在朋友圈里為她“比心”:“是你們讓我們變得更好,如果你們也覺得自己變得更好了,就是我們最大的榮幸?!?/p>
2018年12月,還有半年就要大學畢業(yè)的張懿文準備“將自己從喜歡建筑以來,每次建筑觀的變化,以及變化的契機加以回顧”,并把這些思考作為支撐自己在未來建筑道路上繼續(xù)前行的動力,也當作送給自己的畢業(yè)禮物。
利用空余時間,她開始回顧自己上大學以來的點點滴滴?!皼]想到一寫就停不下來了,光一年級的內(nèi)容就寫了兩萬多字,花了兩個月時間?!?/p>
張懿文告訴記者,能寫出這么長的故事,得益于自己“時時拿著速寫本準備記錄”的習慣。大學期間,她一共記錄了9本成長日記。她的日記里,有因為學習建筑而去過的地方、有畫過的建筑草圖、有做過的課程設(shè)計、讀過一本書之后的思考,甚至是收藏的博物館門票、乘坐過的機票,以及聽過一場報告后對建筑以及建筑學的認知和反思……
當然,最多的還是那些深深影響過她的老師。
比如,“審美最獨特、活得最瀟灑、最自在具足”的美術(shù)老師任桑。第一節(jié)課,任老師告訴學生:“繪畫功底的好壞并不重要,用心畫畫、養(yǎng)心,才能真正打動人”。還有“不茍言笑,說話直接”的吳老師,告訴她“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發(fā)揮自己人生的價值”;空空老師會小心翼翼保護她內(nèi)心的想法,從不否定她的方案……
張懿文將這些都記在日記本里。在她看來,老師和前輩們不經(jīng)意間道出的人生感悟與經(jīng)驗、分享的案例都是多年積累的結(jié)果,這些都讓她感到厚度與溫度,幫助自己迅速成長。
從大一時的“懵懂”
、大二時對建筑的漸感“入門”,到大三的“理性”、大四的“成熟”,再到大五時的“嘗試突破自己”——5年的大學生活,讓張懿文真切感受到自己學習建筑的“初心”——用建筑表達最真實的情感,即“最純粹的‘心意呈現(xiàn)’”。
同時,她也收獲了專業(yè)帶給她的更多感悟。比如,在所進行的“從樹枝——辣椒——燈具觀察中,提取抽象空間結(jié)構(gòu)”的訓練過程中,從“形”到“空間”這一視角的轉(zhuǎn)變,讓她對整個世界有了“顛覆性的認知”。
“學習建筑,真的是訓練思維和提高修養(yǎng)的很好方式?!睆堒参膶懙?,“很感激建筑專業(yè)學習在幾年里,帶給我的那些曾經(jīng)沒有的東西?!?/p>
2014年,因為對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筑大師的崇拜,懷揣著想要成為一名建筑師夢想的張懿文走進了西安建大。幸運的是,她被分到了教改班。
2012年,建筑學院原院長劉克成教授在建筑學專業(yè)展開“自在具足,心意呈現(xiàn)”的教學改革。劉克成說,建筑教育首先應當相信自在具足。“相信自在具足”的“啟智”教育要讓學生回歸本心,堅信最好的設(shè)計不是模仿,不是要做得和別人一樣,而是“心意呈現(xiàn)”。
在大一時的張懿文看來,劉克成教授倡導的教學改革“有太多太多的無法理解”。比如,當同一時期其他同學在做平面、立體與色彩構(gòu)成的訓練時,教改班的同學們則專注于“基于對自然物的觀察發(fā)現(xiàn),從中提取出抽象空間結(jié)構(gòu)”。
現(xiàn)在的張懿文,漸漸意識到這種教學體系對自己和同學們的影響——在真正接觸、認識這個紛繁世界之前,先喚醒自己的五感,關(guān)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與觸覺的感知與記憶,再用理性與邏輯的方式加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而不是由老師告訴你,什么樣的建筑是最好的建筑,怎樣的建筑師是最棒的建筑師,這就是所謂‘做最好的自己,不是做別人’。”
而今,經(jīng)過了養(yǎng)眼與感性建筑觀培養(yǎng)、方法學習和理性思考、邏輯方式和思維重構(gòu)等一系列訓練后,張懿文覺得自己有底氣去完成更專門化和更交叉的設(shè)計和研究,也讓她更確定了什么是好的建筑和好的建筑師,就像她在文中寫到的那樣——“好建筑有兩種:一種是令人感動的建筑,另一種是傳承了文化的建筑。而好的建筑師則是‘我之為我,自有我在’?!?/p>
即將赴同濟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張懿文,將用兩個月左右時間繼續(xù)講述她與建筑的故事。談及對自己的期望,她說“要像‘白玉蘭’老師說的那樣——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馬長蕊 王俊 孫海華)
(責任編輯:李冬梅)